世界杯主题曲歌词 / 2025-06-29 10:33:05

古代希腊的地理范围图

古代希腊不是一个国家的概念,而是一个地区的总称谓。其地理范围主要指以巴尔干半岛及其周围岛屿的希腊本土为中心,北及黑海沿岸,南达北非的埃及地区,东至亚洲西部的小亚细亚,西到地中海的亚平宁半岛、西西里岛、马赛利亚(今法国的马赛),直达伊比利亚半岛最南端与非洲隔海相望的直布罗陀,其中希腊半岛是主要部分。

古希腊并不是一个国家,而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城邦构成。什么是城邦呢?其实就是一个个城市国家。英文“polis”,就是“politics”(政治)的词源,所以从原初讲,政治就是关于城邦的公共事务。

城邦是一个不同于王国的联盟机构。亚里士多德说,公民(Polites)就是拥有参政议政权利和审判权力的居民,而城邦就是公民共同体。“Polites”显然由“Polis”衍生而来,由这两个希腊词汇的关系,我们可以明白城邦和公民的一体性。

希腊城邦和他们的殖民地,据统计有上百个。

古希腊城邦也是一个笼统的政治实体的概念,它是在古希腊这片土地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许多城邦国家的总的称谓。

一. 城邦的形成背景

古希腊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最早的居民,是佩拉斯吉人(Pelasgians,希罗多德提供的另一非正式称呼,这个部族更常用的称呼是伊奥利亚人Aeolians)。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他们以爱琴海中的克里特岛为中心,创造了欧洲最早的文明——爱琴海文明。

根据德国考古学家海因里希·施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1822~1890)和英国考古学家亚瑟·伊文思(SirArthur John

Evans,1851~1941)的发现,爱琴文明主要分布于爱琴海的各个岛屿和半岛的南部,其中以克里特岛和迈锡尼遗址最为典型,因此爱琴文明又叫克里特-迈锡尼文明。

克里特文明在公元前1450年左右突然消失,原因不详。此后,爱琴文明的中心转移到迈锡尼。在迈锡尼文明的后期,迈锡尼的国王阿伽门农率领希腊联军,发动了对特洛伊城的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10年,最后希腊人才用著名的“木马计”攻下了特洛伊城。

旷日持久的战争使迈锡尼的元气大伤,国内矛盾激烈,外族也开始入侵,大批的印欧人由北南下进入半岛各地,这些印欧人依语言的不同而分成伊奥利亚人(Aeolians,亦即前文所说佩拉斯吉人)、爱奥尼亚人(Ionians)和多利亚人(Dorians,又译多利亚人)。约公元前12世纪的时候,多利亚人南下摧毁了迈锡尼文明。希腊各地退回到原始社会,经历一个相对落后的“黑暗时代”(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反映这段历史情况的文献主要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因而又称为“荷马时代”)。

荷马时代处于从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管理向奴隶制度转变的时期。当时的社会,实行军事民主制,管理机构有3个,即军事首领、氏族长老会议和民众大会。军事首领在和平时期的权力不大,但是战时却可以统帅整个军队,个人权力很大。氏族长老会议是个常设的管理机构,在讨论部落的重大问题后,转交给民众大会来表决。民众大会由全体成年男子组成,是名义上的最高权力机构,对战争、讲和、迁徙等方面具有讨论和决定权。但是随着荷马时代的来临,军事首领和氏族贵族的个人权力越来越大。

在荷马时代后期,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开始出现,古希腊开始向奴隶制迈进。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古希腊并没有形成庞大、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因此到公元前8~前6世纪,古希腊进入了城邦时代。流传至今有关这一时期的文献史料较多集中于诗人赫西俄德(约前750~前700年)的诗篇(《神谱》和《工作与时日》)中,史学界遂称之为“赫西俄德时期”。这是希腊城邦最初形成的时期。

古希腊进入荷马时代晚期后,社会经济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当时,铁器已经广泛运用,铁锄、铁镰等已经在农业得到应用。因此,大量的新耕地被开发出来,粮食、葡萄和橄榄等种植物的面积急剧扩大。种植物的发展,导致酿酒、榨油等手工业在希腊显著发展,在地中海各国中处于领先地位。另外,冶金、制陶、造船等行业也大力发展。据说,当时希腊已经能够制造3层桨座的快速远航船。商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希腊各地之间、希腊和亚非其他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逐渐建立起来,在一些商业较为发达的城邦,已经出现了具有高度文明的城镇,出现了专门从事商业的商人。

二. 城邦的类型

随着经济分工和社会分工的出现,古希腊的阶级开始出现分化,并随之诞生了“国家”,以代替原先的氏族公社。这些“国家”就是希腊的奴隶制城邦。

这些城邦往往以一个城镇为中心,周围还包括若干中小城镇和农村。这些城邦分布分散,而且面积大多比较小,最大的也不过10000平方公里,最小的甚至小到100平方公里。城邦的人口随着面积的不同,从几千人到几万或数十万人不等。

根据后来的文献记载,当时的希腊先后出现过200多个城邦,其中比较有名的是雅典、斯巴达、阿戈斯、科林斯、底比斯等。各个城邦互相独立,但是在战争状态中也通过联盟的方式加强军事力量。

这时的希腊,虽然没有统一独立的国家,但是这些城邦基本上拥有相同的语言文字、宗教节日、社会习俗等,并且都自称是“希腊人”。这些城邦的形成,大致有3种不同的方式。

第一类城邦是在迈锡尼文明尚未形成国家、还没有遭到外族入侵而在自身氏族制度基础上形成的,例如雅典就是这种城邦的典型。

第二类城邦是在原迈锡尼文明遭到毁灭后,在其基础上重新形成的。斯巴达就是这种城邦的典型。

第三类是大殖民运动中建立的城邦。当时希腊半岛和爱琴海上各个岛屿的耕地面积有限,但是人口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迅速膨胀,农业的发展有时候跟不上人口的发展。加上当时私有制的发展,使得氏族之间互相争夺土地。所以在私有制比较发达、土地较少的地方,就有一些人离开故土,漂泊到另外的地方建立新的居所。因此,新的城邦也就随之出现。之后,一些城邦就有目的地命令邦内的人去其他地方掠夺土地和人口,这些都促进了新城邦的出现。

三.城邦的政治特征

由于城邦基本上由原来的氏族公社转化而来,因此在城邦形成的初期,各个城邦的行政大权都落入了原先的氏族贵族手中,一切权力则集中到由原始民众大会转化而来的贵族会议那里。

在政体上,这些城邦则分别采取了贵族共和、贵族寡头和君主制等形式。在实行共和制的城邦中,往往会从贵族会议中推选出几名执政官。在国家遇到战争时,贵族议会会从这些执政官中推选出一人为总裁官。如果城邦和贵族之间发生了斗争,还可能会出现某些人依靠武力而获得政权以建立个人统治的“僭主政治”。

在雅典,平民反抗贵族的斗争获得了胜利,所以贵族政治为“僭主政治”所代替,最后变成了民主政治。在科林斯,经过政治斗争后,原先的贵族议会经过“僭主政治”而转变为后来的贵族寡头政治。斯巴达则始终保持着贵族政治的形式。

四.著名的城邦

在希腊逐渐进入古风时代的时候,以农业为主的村庄、以打鱼、贸易为主的滨海渔村,还有一些土地资源匮乏的小岛,各自逐渐联合起来,让渡原始的自治权,集中于某个统一的“共同体”(koinos)。这个以城市为核心,连接周围村庄,或者以一个大岛为核心统辖周边各岛屿的政治联盟,就是最初的城邦(Polis)。

城邦(Polis),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小国寡民”的城市国家。例如,雅典城和围绕她的广大农村就是雅典城邦。与东方经验相反,那里并不是农村向城市纳贡的城市剥削农村的体制,实际上很多贵族和公民都居住在乡下,可能是一开始的互相制衡,或者更重要的是贸易原因,平等成为大家在一起生活的一个基本法则。

显然,做买卖必须公平来往,不然就是朝贡或掠夺。城邦的公民不包括奴隶,也不包括外邦人。一开始,各部族平等享有城邦的权利,建立了比较原始的公民大会机制,可以算是原始民主的一个雏形。

地图选自《人类的生活·古希腊时代》

当时,主要城邦有雅典、斯巴达、底比斯、科林斯、米利都、以弗所、叙拉古和拜占庭等。

希腊在城邦时期,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古希腊居民也不是单一民族。但是因为几乎相同的民主政治理念,因为通用的希腊语,因为他们在地中海贸易中的合作和斗争,还有共同抵抗外部入侵的战斗经历,这些城邦连接在一起构成了古希腊这个准国家联盟。

在古希腊鼎盛时代,城邦数量多达上百个,最有名的是雅典和斯巴达了。但其实还有很多非常有趣的城邦,他们未必如雅典和斯巴达那么强盛,却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科林斯城邦遗址1. 科林斯,位于科林斯地峡西南端,如果从斯巴达走陆路去雅典,一定会路过这里。科林斯地峡很窄,埃及的小麦、小亚细亚的木材装船入港,直接拉到陆地,踏着滑板进入科林斯海,再销往希腊其他城邦。因此,科林斯人一直擅长航海和贸易,比较有钱,和海上霸主雅典是竞争关系。

以富裕著称的大城邦柯林斯是由神话中Korinthos,太阳神赫利俄斯之子科任托斯营建;另一座多利亚人的大城邦麦加拉Megara,得名于神话里赫拉克勒斯的一位妻子,底比斯国王克利翁的女儿。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早期,科林斯加入斯巴达领导的伯罗奔尼撒联盟,和雅典领导的提洛同盟激烈对抗。科林斯对基督徒而言也非常熟悉,《新约》的《哥林多前书》和《后书》就是写给哥林多(科林斯)教会的,是保罗书信里篇幅最长,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希腊地少人多,加上温暖的地中海气候,盛产橄榄和葡萄,商业和贸易很发达,也特别热衷殖民扩张。叙拉古就是科林斯人建立的一个殖民城市,坐落在美丽的西西里岛上。

2. 叙拉古

公元前734年由希腊城邦科林斯移民所建。公元前五至前四世纪,势力强盛为西西里岛东部霸主。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曾抵抗罗马侵略,公元前212年为罗马所灭。

叙拉古和两位名人有缘,一是雅典的柏拉图。柏拉图在叙拉古僭主迪翁的邀请下,三次前往叙拉古,铩羽而归。

所以后来有一个专门的说法——“君从叙拉古来?”——描述知识分子和政治走得太近而带来的纠结和危险。

另外一位名人就是我们小时候学过的想要一个支点撬动地球的阿基米德。阿基米德绝对是叙拉古的荣誉市民,他发明的很多守城装备,给罗马大军造成了许多麻烦。当叙拉古最终被罗马攻破时,阿基米德死前还在画着他的几何图形。

3. 底比斯,也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希腊城邦是,这它最有名的是底比斯圣队,由一百五十对同性恋伙伴组成的三百人精锐部队。这些重装部队士兵都是从底比斯各个军团里选出来的,出身高贵,而且必须是同性恋恋人。公元前371年,称雄希腊的斯巴达城邦国王翁布罗特,率一万一千人大军征伐底比斯。

底比斯统帅伊巴密浓达设计了一种新颖的“斜形战斗队形”,并依赖底比斯圣队突击,彻底击败希腊霸主斯巴达。不过仅仅四十年后,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崛起,国王腓力二世利用地形和兵力优势,从侧后袭击并围歼了底比斯圣队。

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曾描述道:“胜利后的腓力二世视察战场,他停在三百位勇士的尸体前,看到每个战士的胸前都有致命的伤口,每两具尸体紧紧挨在一起,于是知道这就是著名的全部由相爱的勇士组成的'圣军’,他抑制不住眼泪,说道:'无论是谁,只要怀疑这些人的行为或者经历是卑劣的,都应该被毁灭。’”

斯巴达勇士和盾牌上的倒V4. 斯巴达, 古希腊语含义是“用一种植物拧成的粗绳索”,城邦的创立者是采用这种方法圈定城邦的边界,这是对远古民俗的回忆;而斯巴达周边地区的统称为拉西第梦

(Λακεδαίμων),这个名字很早就出现在了线性文字B泥板里,当时的写法是ra-ke-da-mi-ni-jo,他是神话中当地的国王、宙斯的儿子,他娶了欧罗塔斯河神的女儿斯巴达,于是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拉西第梦平原,这一地区的居民也被称为拉西第梦人,倒V就是Lacedaemonian的首字母兰姆达,斯巴达盾牌上倒V的由来。

除了斯巴达,斯巴达的老冤家、斯巴达崛起前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第一强国阿尔戈斯得名于 希腊语“argós”, 意为“闪耀的白色”,也许和收获时节平原上麦浪滚滚、一片金白的壮丽景观有关。5. 迈锡尼, 阿尔戈斯附近坐落着迈锡尼,爱琴时代希腊人最强大的城邦。在希腊语里,蘑菇和蘑菇形的剑鞘盖都是“迈锡尼”(Mycenae)。

相传建城者柏尔修斯经过此地,剑鞘顶部的剑鞘盖不小心坠地,柏耳修斯认为这是神的指示于是建城;另一说法是他在路经此地时饥渴难耐,看到此地雨后冒出一个蘑菇于是他饮蘑菇汁解渴,并受到启发在此筑城。

迈锡尼的象征6. 米利都(Μίλητος)是位于安纳托利亚西海岸线上的一座古希腊城邦,靠近米安得尔河口。

随后,这个城市就成为了爱奥尼亚十二城邦之一。在公元前6世纪它建立起了强大的海上力量,并建立了许多殖民地。在希波战争前它处于波斯统治下。米利都拥有一批著名的思想家,如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等,世称米利都学派。7. 以弗所(EPHESUS,土耳其):古典早期最重要的希腊城市之一,是一座富裕精致的海洋文明贸易城市,以弗所在古代安纳托利亚(Anatolia)是一座爱奥尼亚(Ionian)希腊城市,在公元前10世纪由雅典殖民者建立。该城坐落于爱奥尼亚,基士特河口从这里流向爱琴海(AegeanSea),也是帕尼欧尼亚同盟的一部分。

以弗所(也称艾菲斯)在公元前10世纪由雅典殖民者建立。这个新约《圣经》中出现过的地名是世界上保存的最完整的古城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希腊罗马古城。8. 雅典(Αθήνα)是古代希腊城邦之一。公元前683年,雅典结束了王政时代,向奴隶制社会迈进,并逐步形成了城邦。在早期,雅典和斯巴达一样,也实行贵族统治。从希波战争到丧失独立,希腊诸邦进行了数十年反抗波斯侵略的战争,并取得最后胜利。雅典在希波战争中起了重大作用,一跃成为公元前478年建立的提洛同盟的首领。在伯里克利当政时期(公元前443~前429年),雅典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臻于极盛,成为左右希腊世界局势的霸国和主要文化中心。希腊人曾经在地中海和黑海踏浪起航,开疆扩土,建立城邦。这些地名的背后,有他们对于地理地形的描述,有对于祖先文化的回忆,也充满着神话的传说,直到今天,在它们的名字里,仍然可以找寻到历史的痕迹。

萨克斯/关于萨克斯
「美团新客规则」美团新客和新用户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