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主题曲歌词 / 2025-10-09 02:39:56
值得注意的是,可见性不是单向的,而是一种“互动”:一边是表演,一边是观看。
如果我们用更加正式的定义来捕捉,可见性指的是一种“行动后果”。可见性能改变传播者对他人的可获得性和显著性,让人们可以观看、接近或触及他人传播的信息。这一定义,本身体现了思考“可见性”的三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聚焦传播者的行为。这也是最常被讨论的维度。简单来讲,用户在社交媒体上装饰自己的主页、发帖、与他人成为好友等行为,都是在控制自己的可见性。
第二个维度聚焦他人的观看行为。这里所指的他人,并不是传播行为的直接参与者,而是所谓的“第三者”,他们通过浏览网页、在社交媒体上潜水,或者浏览历史记录,来控制他人的可见性。当我在朋友圈中回复我的好友时,万万需要注意,我们的共同好友,随时可能正在默默观察着我们。
因此,在自我呈现的研究中,学者提出了“想象受众”(imagined audience)和语境坍塌(context collapse)的概念——我在发帖时,肯定要掂量一下大致哪些人会看到;更糟糕的是,他们看到我说的话,却无法体味我身处的语境——回头一想,两者仍逃不出“可见性”这三个字。
拓展阅读:什么是“语境坍塌”?
第三个维度聚焦传播的社会物质性背景。当我们讨论可见性时,还需要考虑两个“外围”问题。其一是技术的物质属性,其二是人们如何为自己管理可见性的方式赋予社会意义和符号意义。这就是所谓的可见性的社会物质性。我们讨论可见性,也不能忘记其背后的基础设施,比如没有智能手机和通讯网络,那么哪怕可见性措施再多,也不能让别人看到。
这意味着,当研究者考察可见性时,就需要一边考察平台的技术特征,一边考察用户的策略性使用。换句话讲,这些物质性和社会性因素,会或隐或现地影响“可见性”的最终后果。
03
概念辨析
很多同学在理解可见性概念时,常常会遇到另一个非常类似的概念——可供性。那么,可供性与可见性之间的区分在哪里呢?
首先要明确的是,“可供性”是由美国著名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James J.Gibson)首创的心理学概念。他最早将“Affordance”定义为“一个具体环境的可供性,就是它为动物提供(offer)的东西,它准备(provide)或供应(furnish)了什么”,用于解释生物与之对应环境的关系,尤为注重二者之间的关联属性与互补性。
因此可供性有两大属性:一是客观的物质属性,可供性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会随着主观因素改变;二是关系属性,强调的是主体感知与客观物质之间的关系,主观主体可以通过对客观物质的感知使用可供性。
在新闻传播学领域,潘忠党将“可供性”概念首次引入中国传播学界,并从三个维度建构了媒介可供性的框架:信息生产的可供性、社交可供性、移动可供性。每个层面的可供性要素均可细化为多种可供力,其中社交可供性可细化为可致意性、可传情性、可协调性、可连接性。
那么回到可供性与可见性的关系上来,可见性可以被理解为媒介可供性的一种,媒介可供人类交流、可供人类生存,当然也可供人类“可见”,而且可见性是媒介可供性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可见,媒介才能可供。
拓展阅读:都在说“可供性”,到底怎么用?
04
概念未来
对于可见性这一理论的未来研究,有哪些可以关注的点呢?这里罗列出几个研究方向,以供同学们参考。
首先是研究可见性的某一个维度。比如,我可以研究用户在互联网上发送什么内容,这聚焦的是可见性中的用户行为;我也可以研究用户如何在互联网上挖掘他人的痕迹,这聚焦的是他人或者说第三者的观看行为;我还可以研究平台与APP是如何定位我的观看记录的,这聚焦的就是可见性的社会物质背景了。
其次可以研究可见性的多个维度。例如,如果我想知道人们调整“可见性”的努力是否成功了,那既需要考察用户本身做了什么,又需要考察他人观察到了什么。事实上,很多交友或相亲网站,正是检验可见性理论的绝佳田野,用户通过简单的左滑或右滑来决定推荐人选是否可见,而用户自己也可以收到他人对自己的“可见”或“不可见”,这便是可见性的博弈。
第三,寻找那些不可见者或潜水者,也是一个有趣的方向。当我们讨论可见性中的第三方时,常常会提到潜水者。他们是传播网络当中的隐形人,是沉默的大多数。但我们社交网络中的交流,大多数的点赞与转发,都来自这些潜水者,比如网络水军,我们不知道水军是谁、有多少,但经过水军转评赞的帖子,却总能被我们看到。这些不可见者的力量不可或缺,却很少被关注到。
第四,是通过跨平台的方法来研究可见性。多数人都会同时使用不同种社交媒体平台,这些平台之间是会相互影响的。然而,研究者往往仅仅会聚焦于一个平台进行研究,比如只关注该用户在微博这一平台上的表现。如果我们能够有方法同时比较某一用户,在微博、微信、B站、知乎四个平台上的账号发言,这其中的相同点和区别,或许能够对可见性有更为全面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孙玮,李梦颖.“可见性”:社会化媒体与公共领域——以占海特“异地高考”事件为例[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02):37-44.
2. 胡翼青,王沐之.作为媒介性的可见性:对可见性问题的本体论探讨[J].新闻记者,2022(04):8-19.
3. 高艺,吴梦瑶,陈旭等.“可见性”何以成为生意?——交友类App会员制的监视可供性研究[J].国际新闻界,2022,44(01):137-155.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2025年搭建一个网站需要多少钱?从域名到运维成本全明细在哪里可以玩街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