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足踢进世界杯 / 2025-06-04 11:49:42

一般人会认为胰腺手术都是大手术,并发症多,病人打击大,恢复慢。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胰瘘,因为胰腺分泌的胰液具有高度腐蚀性,一旦发生胰瘘,很可能会造成腹腔感染等不良后果。

1、胰瘘是什么?

胰腺会分泌胰液,是重要的消化液。胰液是用来消化食物的,包括肉、蛋、脂肪的消化主要靠它。所以可以想象它的腐蚀性很高,漏到腹腔里会造成周围组织的腐蚀。引起感染和出血

2、胰腺手术为何会发生胰瘘?是不是手术没做好?

当胰腺部分切除后,剩余的胰腺需要重新连到肠管上,以保证消化功能,因此,它的断端需要或者拿针缝合关闭、或者缝合对合在肠管上。但是,胰腺是很柔软的器官,某种程度像豆腐一样,缝合难以牢固,而且再加上胰液的高度腐蚀性,愈合会受到影响。因此胰腺手术之后发生漏有时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全胰腺切除后不会有胰瘘

3、什么因素和胰瘘有关系呢?

首先是病人的情况,也也就是说病人的解剖、病理生理因素。包括病人的体质、营养状况、有无炎症感染,胰腺硬度、胰管有无扩张,而这些情况往往是不能改变的,换句话说,知道这些因素,只是知道胰瘘的发生风险是不是更高。但没有办法提前做什么短期内改善它

比如说,胰腺癌虽然恶性程度高,但胰腺往往慢性炎症,比较硬,有时还有胰管扩张,因此胰瘘率低。但是胰腺的囊性肿瘤,此时往往胰腺是正常和柔软的,胰管很细,有时只有1-2毫米,缝合困难。反而胰瘘的发生率会比较高。

4、胰瘘和医生手术的技术是否有关系。

毫无疑问,也是很有关系的,可以说,医生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吻合质量是影响胰瘘的关键因素;胰腺手术专业化以及术者手术数量、质量是降低吻合口瘘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医生的手术数量和质量到达一定高度后,就很难进一步提高了。这时,胰瘘的决定因素就是病人的体质,解剖和病理生理因素了。

那么,从医生技术角度,如何提高吻合质量减少胰瘘发生?在实践中我们体会要注意如下细节:①胰腺残端应有良好的血运;②胰腺游离适度; ③肠管开口大小与胰腺残端匹配; ④缝合切实可靠,针距,缝合组织量和打结张力恰当,打结时注意“三靠拢”原则[ ],即手向组织靠拢,移动的组织向固定的组织靠拢,坚韧的组织向脆弱的组织靠拢;避免组织撕裂;做到原位打结。连续缝合较间断缝合瘘少;可吸收缝线较丝线吻合口瘘的发生率降低。注意胰腺断面的止血,对活动性出血尽可能缝扎,出血形成的血肿是瘘的原因之一;

5、先进的技术、仪器,如腹腔镜、机器人系统,能减少胰瘘吗?

除了一般概念的病人体质、医生技术方面外,先进的仪器技术对于提高吻合质量是有帮助的。

因为胰腺是正常和柔软的,胰管很细,有时只有1-2毫米,还要缝合8-10针吻合到肠管上,可以想象它缝合非常精细,不能有丝毫的错误和抖动,否则会撕裂胰腺

先进的3d腹腔镜,或者以及达芬奇机器人系统,会提供放大3-6倍的高清视野,人工智能会过滤术者手的颤抖,在胰腺吻合方面会提供帮助。

6、胰瘘的危害和处理

当然,即使有各种各样的手段。胰瘘有时候也是不能避免的。当胰腺有一个断端时,胰瘘的几率大概是15%到30%,所以当“中段胰腺切除”后,胰腺有两个断端,胰瘘率可达50%

所以胰腺手术后,医生都会放置腹腔引流管,只要漏出的胰液引到体外,不会产生不良后果。对于病人来说,只是身上多了一根管子,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过一段时间,大多数都可以治愈的。只有少数的病人,由于引流不畅,会造成不良后果。因此手术之后的引流管的保护、保持通畅是非常重要的。

7、胰瘘后引流管的护理

胰瘘有时持续时间较长,不能也不必要一直住院,所以家属和病人要自己学会引流管的护理

要求 1)妥善固定,千万不能不慎拔脱了;

一旦不慎脱落,务必马上到医院重新消毒后把引流管重新插入(可以换其它引流管插进去也可以)

要求 2)保持引流管通畅

如果引流不通畅,病人会出现发热、腹痛的症状。可以先自己疏通

疏通引流管方法:

管腔里面有时会有沉淀物附着,或者有堵塞,疏通的方法需要家人自己来做,如下:

1)负压抽吸法:把附在管子上固定胶带拆开 左手固定管道根部(一定要固定好别把管子拉脱了),用右手拇指食指捏住管道靠近根部地方,夹闭管道,然后拇指食指保持压力一直向下寽到接头处,这样可以把管腔很长一段液体拉到引流袋里

2)正压冲击法:另一方法是夹闭管道远端 在近段迅速大范围挤压管道,会产生正压,把管道冲通

8、胰瘘发生了,什么时候能好?能拔引流管?

大多数在住院期间就能拔除,少数需要带引流管出院,绝大多数都在一个月之内愈合和拔管,少数会延续到几个月的,但最终需要再手术的非常罕见。

拔除引流管的时间:

1)等到引流液接近没有后就可以拔除了,

2)少数病人有时候要通过“退管”、“换管”的流程

为什么,青岛比苏州让人感觉更像一个大城市?
JSTL标签 参考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