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足踢进世界杯 / 2025-07-02 05:08:12
而在最初,“口”字也并未限定男女,只是被引申为人口。其实这很好理解,“口”就是嘴,那么有多少张吃饭的嘴,就有多少人口。
比如,秦朝收取一种人头税,叫口赋,就是不分男女老幼,都要收取。而到了汉代,“口”被赋予年龄上的意义。西汉收取人头税,有口赋和算赋两种,七岁至十四岁须缴口赋,每人每年20钱,从十五岁至五十六岁须缴算赋,每人每年120钱,但男女都要缴。
对于“丁”,前面说过,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是表达一种成年状态,亦与男女无关。事实上,直到唐初,“丁”虽然已经若有若无地开始与男女性别产生联系,但也绝非紧密和必然联系。
比如《旧唐书》记载唐初的状态:
凡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有一为丁,六十为老。
但问题是,这只是唐初税制不完善时的状态。后来,唐朝在继承南北朝租调制的基础上,建立了租庸调制。租庸调制以人头作为收税的依据,也就是说,无论哪一种税,都是按人头去缴。每丁每年要缴纳田租,即为租;每丁每年还要缴纳绢布,即为调;此外每丁每年还须承担各类徭役,但可以通过缴纳布匹的形式免役,这叫庸。
在这里,“丁”开始与成年男性产生紧密联系。因为唐代租庸调税制给百姓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即要按人头缴纳土地税,又要按人头去承担徭役,以女性的体力,肯定难以承受这种高强度的人头税,所以成年男性开始成为“丁”。
实际上,即便在此之前,“丁”并未涉及到男女的问题,人头税也是男女通吃,但无论是秦汉还是两晋,也都是要收土地税的,而家中种地的主力自然也是男性。再加上服兵役的问题,所以到唐朝,基本上男人由于其性别优势,基本上把家里的负担都承担起来了。
唐朝诗人张籍诗云:
郡县发丁役,丈夫各征行。
去给国家服徭役的,都是家里的丈夫,可见男性有多重要。
大概就是从唐中期开始,生儿子就逐渐被称为“添丁”。比如唐中期诗人卢仝生了个儿子,便取名添丁。
韩愈写诗给他,说道:
去岁生儿名添丁,意令与国充酝籽。
接着韩愈又说:
国家丁口连四海,岂无农夫亲耒耕。
前面刚说,卢仝生了个儿子叫添丁,给国家增添了一个劳动力。接着便“丁口”连用,进而可以推测,“丁”如果代表男性,“口”应该就是代表女性,而“丁口”就泛指人口,肯定是既包括男的,也包括女的。
此后,提到“丁”就肯定指代成年男性。比如《清史稿》中记载:
凡民,男曰丁,女曰口。男年十六为成丁,未成丁亦曰口。丁口系於户。
所以,国家编户齐民,总是要把丁男统计好,以便按照记载去收取丁税,征发徭役。而在古代,女性能独立完成的事情太少了,成为只会吃白饭的一张“口”。而且这张“口”一旦长大就会嫁人,用老百姓话说就是,白养一个赔钱货。
不过在清代,“丁”和“口”一般也只限于区分性别了,因为雍正帝把定额的地丁银摊到田税中,称为摊丁入亩。所以,政府自此不再另收人头税。但即便如此,田亩的产出仍然要缴税,种地的事其实还是要成年男性去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省呗审核到底要几天/多久eclipse怎么还原到初始设置